选择题

1,Tay-Sachs病是一种基因病,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从而产生异常酶引起的。下表为正常酶和异常酶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根据题干信息,推断异常酶的mRNA不同于正常酶的mRNA的原因是

酶的种类

密码子位置

4

5

6

7

正常酶

苏氨酸(ACU)

丝氨酸(UCU)

缬氨酸(GUU)

谷氨酰胺(CAG)

异常酶

苏氨酸(ACU)

酪氨酸(UAC)

丝氨酸(UCU)

缬氨酸(GUU)

A.第5个密码子中插入碱基A            B.第6个密码子前UCU被删除

C.第7个密码子中的C被G替代              D.第5个密码子前插入UAC

2,果蝇的某个基因若发生突变,会出现纯合致死效应(胚胎致死)。请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与多对野生型果蝇杂交,后代不会出现突变型个体

B.如果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突变,一对突变型果蝇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

C.如果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为了探究一只雄果蝇在受到致变因素后是否发生该突变,可选野生型雌果蝇与之杂交,通过后代雌雄比来推测

D.如果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为了探究一只雌果蝇在受到致变因素后是否发生该突变,可选野生型雄果蝇与之杂交,通过后代雌雄比来推测

3,一对灰色鼠交配所产一窝鼠中出现1只栗色雄鼠。让该只栗色雄鼠与同窝(多只)灰色雌鼠交配,子代雌雄鼠中灰色鼠和栗色鼠数量相等。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对该栗色雄鼠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栗色雄鼠来自隐性基因携带者亲本的隐性基因组合,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该栗色雄鼠的形成与母本的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有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该栗色雄鼠的形成与两个亲本都有一个基因发生隐性突变有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该栗色雄鼠的形成与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有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4,如图是某二倍体(AABb)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A.甲图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B.乙图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C.丙图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D.甲、乙、丙所产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后代

5,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由R、r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当R基因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r基因。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R基因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B.豌豆淀粉含量高、吸水涨大、呈圆粒是表现型

C.在b过程中能发生A—T、C—G的碱基互补配对

D.参与b过程的tRNA种类有20种,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答案

1,选D,解析 分析表格,正常酶的第4~7个密码子依次为ACU、UCU、GUU、CAG,而异常酶的第4~7个密码子依次为ACU、UAC、UCU、GUU,比较正常酶和异常酶的密码子可知,最可能是第5个密码子前插入了UAC,致使该位点后的密码子都向后移了一个位点。

2,选C,解析 如果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相应的基因用a表示),与多对野生型果蝇(AA)杂交,后代不会出现突变型个体(aa),A项正确;如果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突变(相应的基因用A表示),一对突变型果蝇杂交(Aa×Aa),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胚胎致死)∶Aa∶aa=1∶2∶1,因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B项正确;如果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相应的基因用a表示),为了探究一只雄果蝇在受到致变因素后是否发生该突变,若选野生型雌果蝇(XAXA)与之杂交,无论该雄果蝇是否发生基因突变,后代雌雄比均为1∶1,因此不能通过后代雌雄比来推测,C项错误;如果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相应的基因用a表示),为了探究一只雌果蝇在受到致变因素后是否发生该突变,可选野生型雄果蝇(XAY)与之杂交,若该雌果蝇未发生基因突变,即XAXA×XAY,则后代雌雄比为1∶1,若该雌果蝇发生基因突变,即XAXa×XAY,则后代雌雄比为2∶1,因此可通过后代雌雄比来推测,D项正确。

3,选D,解析 假设相关的基因用A、a表示。若该栗色雄鼠的形成是亲本携带隐性基因所致,则双亲灰色鼠的基因型均为Aa,该栗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同窝(多只)灰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A或Aa,所以该栗色雄鼠与同窝(多只)灰色雌鼠交配,子代雌雄鼠中灰色鼠和栗色鼠数量不一定相等,与题意不符。若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则只有aa突变为Aa时才会出现性状的改变,即该栗色雄鼠的形成与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有关,但不能确定发生突变的是母本还是父本;此种情况下,双亲灰色鼠和同窝中的灰色雌鼠的基因型均为aa,该栗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所以杂交子代雌雄鼠中灰色鼠和栗色鼠数量相等,与题意相符。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4,选D,解析 甲、乙、丙是同一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图,其基因型为AABb,由图分析可知,甲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B正确;丙图也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B与b所在的染色体颜色不一致,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造成的,C正确;甲细胞分裂后产生体细胞,其产生的变异一般不遗传给后代,D错误。

5,选B,解析 由“当R基因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r基因”可知,此过程产生了新基因,属于基因突变,A项错误;表现型是指生物表现出的性状,B项正确;b过程表示翻译,该过程中能发生A—U、C—G的碱基互补配对,C项错误;tRNA的种类有61种,D项错误。



 

 

6,在减数分裂中每对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换。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下图为某雄性个体的一突变基因杂合的细胞在分裂时出现了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含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的配子比例为1∶1

B.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同时含有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的子细胞

C.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正常基因纯合和突变基因纯合的子细胞

D.交叉互换发生在有丝分裂中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在减数分裂中为基因重组

7,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B.Ⅰ、Ⅱ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

C.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时间相对较长

D.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8,二倍体水毛茛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q1和q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B.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

C.突变后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未发生改变

D.突变后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9,一只突变型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A.该突变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雄配子致死

B.该突变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C.该突变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D.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10,如图表示某动物一个精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配对时的一种情况,A~D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变异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故属于基因重组

B.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3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C.C1D2和D1C2转录翻译产物可能发生改变

D.C1D2和D1C2可能成为C、D的等位基因

 

 

 

 

答案

6,选D,解析 若图示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则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有2个含有正常基因,还有2个含有突变基因,即产生含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的配子比例为1∶1,A正确;若图示交叉互换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因此可能产生同时含有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的子细胞,也可能产生正常基因纯合和突变基因纯合的子细胞,B、C正确;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为基因重组,交叉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为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D错误。

7,选B,解析 对a、b、c等不同基因而言,基因突变均可能发生,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A项错误;Ⅰ、Ⅱ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没有改变基因的结构,因而不属于基因突变,B项正确;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进行DNA复制,此时DNA的双螺旋结构已经打开,很容易发生基因突变,C项错误;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只有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才可发生交叉互换,D项错误。

8,选A,解析 水毛茛黄花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是它的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故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能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基因突变不影响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如果发生的是隐性突变或基因突变发生在叶片或根细胞中,花色性状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9,选B,解析 突变型雌果蝇的后代中雄性有1/2死亡,说明该雌性果蝇为杂合子,该突变可能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若含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则子代中会出现一种表现型,且不会引起雌雄个体数量的差异;如果该突变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相关基因用D、d表示,则子代为1XDXd(突变型♀)、1XdXd(野生型♀)、1XDY(死亡)、1XdY(野生型♂),B项符合题意。若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则子代中会出现一种表现型,且不会引起雌雄个体数量的差异。

10,选A,解析 图示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非对等片段交叉互换,不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由于发生过交叉互换,因此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ABCD、ABC1D2D和ABCD1C2 3种基因型的精细胞,B正确;由于改变了基因的排列顺序,基因本身的结构发生改变,因此C1D2和D1C2转录翻译产物可能不同,C正确;C1D2和D1C2表示基因的排列顺序改变,基因本身的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变成C、D的等位基因,D正确。



 

 

11,如图表示雄果蝇(2n=8)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不同阶段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发生Ⅰ→Ⅱ或Ⅲ→Ⅳ的变化,期间易发生基因突变

B.在Ⅱ阶段的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

C.在Ⅳ阶段的细胞内,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在Ⅱ、Ⅳ阶段的细胞内,都可能含有两条Y染色体

12,图甲表示果蝇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一个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两图中的字母均表示对应位置上的基因。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同源染色体上最多只有三对等位基因

B.图乙中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肯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C.图中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自由组合

D.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13,研究者将正常乳腺细胞(M)诱导成乳腺癌细胞(Me),如图甲表示细胞癌变前后有关代谢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中实验组在培养液中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相关酶抑制剂(培养液、温度等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后测得的相关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Me细胞膜上糖蛋白含量少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能力下降

B.Me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高于M,推测癌症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

C.M对该呼吸相关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Me,此时M的代谢活动减弱,细胞分裂变慢

D.若Me进行无氧呼吸,则其培养液中酒精含量高于M的培养液中酒精含量

14,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癌变

B.若细胞癌变,可采取手术切除、核磁共振、化疗、放疗等进行相关治疗

C.细胞通过细胞凋亡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白细胞的凋亡速率比红细胞慢

D.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

15,如图所示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与基因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抑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B.与细胞增殖有关的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细胞癌变

C.癌细胞易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有关

D.通过镜检观察细胞形态可作为判断细胞癌变的依据之一

 

 

 

 

 

 

 

答案

11,选C,解析 Ⅲ→Ⅳ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所以易发生基因突变,但正常情况下没有Ⅰ→Ⅱ的变化,A错误;Ⅱ阶段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在Ⅳ阶段的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在Ⅱ阶段的细胞内,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能含有一条Y染色体,也可能没有;而在Ⅳ阶段的细胞内,只含有一条Y染色体,D错误。

12,选D,解析 图甲中的同源染色体上有多对等位基因,图中标出的有三对等位基因,A项错误;图乙中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B项错误;图中的非等位基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C项错误;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D项正确。

13,选C,解析:Me细胞膜上糖蛋白含量少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A错误;Me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高于M,但是癌症患者体内血糖含量不一定高于正常人,因此癌症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不一定高于正常人,B错误;由图乙分析可知,与Me相比,M对该呼吸相关酶抑制剂更为敏感,此时M的代谢活动减弱,细胞分裂变慢,C正确;乳腺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不是酒精,D错误。

14,D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癌变,A错误。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检查手段,不能用于癌症的治疗,B错误。白细胞的凋亡速率比红细胞快,C错误。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D正确。

15,D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的作用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错误;由图可知,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C错误;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因此通过镜检观察细胞形态可作为判断细胞癌变的依据之一,D正确。

 

 



16,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经。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和转移

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17,科研人员通过对缺少H蛋白的癌细胞进行研究,发现染色体在一些关键位置处于展开状态,一系列基因被激活,使癌细胞“永生”,癌细胞因此持续分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肿瘤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解螺旋有关

B.癌细胞无限增殖与基因表达调控无关

C.在癌细胞中H蛋白基因可能处于关闭状态

D.提高癌细胞H蛋白合成的药物可能有助于攻克癌症

18,高等生物细胞中的nuc-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降解,进而导致细胞死亡。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凋亡可能是nuc-1基因表达的结果

B.如果能激活癌细胞中的nuc-1基因,则可杀死癌细胞

C.只有受到外界刺激时细胞中的nuc-1基因才能成功表达

D.胚胎发育过程中不是所有细胞中的nuc-1基因都处于休眠状态

19,TP53基因不仅可以阻止肿瘤细胞分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可以修复正常DNA的损伤,被称作人体的“基因警察”,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TP53基因可能为抑癌基因,其正常表达可以降低细胞癌变的概率

B.TP53基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一个由遗传机制决定的自然的生理过程

C.石棉、烯环烃、亚硝胺等可能使TP53基因失去“警察”功能

D.形成癌症的根本原因是相关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因此癌症常遗传给子女

20,某实验小组在培养皿中加入某种培养液和相关的添加剂,体外培养人体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一段时间后,对培养的细胞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化学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实验结果为细胞呈圆饼状、无核,则说明发生了细胞坏死

B.若实验结果为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并出现甲胎蛋白,则说明发生了细胞凋亡

C.若实验结果为细胞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则说明发生了细胞癌变

D.若实验结果为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则说明发生了细胞衰老

 

 

 

 

 

答案

16,D 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发生分散和转移,A正确;由题干信息“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可知该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正确;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C正确;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则靶细胞异常增殖,从而不能正常凋亡,D错误。

17,B 由题意可知,缺少H蛋白的癌细胞中染色体在一些关键位置处于展开状态,因此肿瘤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解螺旋有关,A正确;由题意可知,癌细胞中一系列基因被激活,使癌细胞“永生”,因此癌细胞无限增殖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B错误;题干中提出,癌细胞中缺少H蛋白,故在癌细胞中H蛋白基因可能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提高癌细胞H蛋白合成的药物可能有助于攻克癌症,D正确。

18,C 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等,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体现了生命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由题干信息“高等生物细胞中的nuc-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降解,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可推测细胞凋亡可能是nuc-1基因表达的结果,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基因控制,不受外界刺激时细胞中的nuc-1基因也可能表达,A项正确,C项错误;如果癌细胞中的nuc-1基因表达,则会导致癌细胞死亡,B项正确;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发生细胞凋亡,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中的nuc-1基因也可能表达,D项正确。

19,D 解答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提供的有关基因的信息,对基因的功能等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同时也考查了癌症是否遗传的问题,引导考生防癌抗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 TP53基因可以阻止肿瘤细胞分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可以修复正常DNA的损伤,很可能为抑癌基因,其正常表达可降低细胞癌变的概率,A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B正确。石棉、烯环烃、亚硝胺等为化学致癌因子,可能使TP53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失去“警察”功能,C正确。细胞癌变后就失去了正常功能,无法参与正常的生理活动,不能遗传给子代,D错误。   

20,D 若细胞呈圆饼状、无核,则该细胞为红细胞,说明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生了细胞分化,A错误。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并出现甲胎蛋白等属于细胞癌变的特征,B错误。细胞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等是细胞衰老的特征,C错误、D正确。



21,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的多肽,适量的蜂毒素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如图所示为不同浓度的蜂毒素与人体胃癌细胞的凋亡及 Bax 基因、Bel-2 基因表达的关系。 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  )

 

 A.静脉注射和口服蜂毒素制剂的抗肿瘤效果相同

B.蜂毒素浓度越大,胃癌细胞凋亡率越大

C.Bel-2蛋白/Bax蛋白的值越高,胃癌细胞凋亡率越大

D.癌细胞凋亡是蜂毒素诱导细胞内相关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2,某雌雄同花的二倍体植物可自由传粉,野生型植株开紫花。对紫花植株进行诱变处理得到蓝花植株甲、白花植株乙和丙,它们的自交后代均无性状分离,经验证它们都是纯合子,以上述植株为材料,继续下列实验:

实验Ⅰ:野生型×甲→F1开紫花→F2中紫花植株∶蓝花植株=3∶1

实验Ⅱ:乙×丙→F1开紫花→F2中紫花植株∶白花植株=9∶7

实验Ⅲ:甲×乙→F1开紫花→F2中紫花植株∶蓝花植株∶白花植株=9∶3∶4

实验Ⅳ:甲×丙→F1开紫花→F2中紫花植株∶蓝花植株∶白花植株=9∶3∶4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植株甲、乙、丙的获得体现了基因突变不定向的特点

B.该植物的紫花、蓝花、白花性状至少涉及独立遗传的3对基因

C.四组实验中,F1紫花植株都是杂合子,且基因型各不相同

D.实验Ⅰ的F2中的蓝花植株与实验Ⅲ、Ⅳ的F2中的蓝花植株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均为1/3

 

 

 

 

答案

21,D 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的多肽,只能静脉注射,不能口服,A错误;适量的蜂毒素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因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蜂毒素浓度越大,胃癌细胞凋亡率越大,B错误;据图可知Bel-2蛋白/Bax蛋白的值越低,胃癌细胞凋亡率越大,C错误;癌细胞凋亡是蜂毒素诱导细胞内相关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22,A 植株甲、乙、丙的获得体现了基因突变随机性的特点,A错误;由于甲×乙、乙×丙、甲×丙两两杂交都得到了9︰3︰3︰1类似的比例,说明该植物的紫花、蓝花、白花性状至少涉及独立遗传的3对基因,B正确;四组实验中,F1紫花植株都是杂合子,其中实验Ⅰ F1紫花的基因型是含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其中实验Ⅱ、Ⅲ、ⅣF1紫花的基因型是含有两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但涉及的基因不同,故F1紫花植株基因型各不相同,C正确;实验Ⅰ F2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与实验Ⅲ、Ⅳ F2中的蓝花植株(aaB_CC,aaBBC_)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D正确。

 



填空题

1,图甲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乙是一个家族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与b),请据图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

(1)图甲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

(2)α链碱基组成为_____,β链碱基组成为_____。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___染色体上,属于___性遗传病。

(4)Ⅱ6的基因型是____,Ⅱ6和Ⅱ7婚配后生一患病女孩的概率是___,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____。

(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_________产生的一种遗传病,从变异的种类来看,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该病十分少见,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这表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_______和___________。

2,果蝇的棒眼基因(B)和正常眼基因(b)只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XsBXb,其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s,且该基因与棒眼基因B始终连锁在一起(如图甲所示),s在纯合(XsBXsB、XsBY)时能使胚胎致死。图乙是某雄果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研究果蝇基因组应测定__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2)图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其染色体与核DNA数目的比值为_____。正常情况下,此果蝇体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数目最多为__条。

(3)如果图乙中3上的基因是XB,4上的基因是Xb,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与b基因不同的本质是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基因B是基因b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产生的,突变导致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3,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人类同癌症的斗争已经有漫长的历史,21世纪已经有多种职业与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关。

(1)健康管理师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远离        ,尽量减小患癌症的风险。 

(2)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在胎儿体内浓度高,在成人体内浓度低,这是基因      的结果。 

(3)病理医生可根据肿瘤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和部位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对癌症进行TNM分期,为癌症治疗提供诊断依据。癌细胞能够分散与转移与    有关。 

(4) 很多制药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研究抗癌药物,如脂质体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将脂质体和药物、抗体有机结合(如图所示),能识别特定的癌细胞,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①阿霉素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抑制RNA和DNA的合成,对多种肿瘤均有作用,可以使癌细胞分裂停留在    期。 

②阿霉素为脂溶性物质,应包裹在脂质体的    (填“甲”或“乙”)位置。 

③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脂质体为什么可以与细胞膜融合?                                                     。 

 

 

 

 

 

答案

1,(1)①DNA复制 ②转录 (2)CAT; GUA (3)常; 隐 (4)Bb; 1/8; BB (5)基因突变; 可遗传的变异; 低频性; 多害少利性

解析:(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一条链为GTA,因此α链碱基组成为CAT,β链为α链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其碱基组成为GUA。(3)图乙中,表现正常的3和4生出患病的9号,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由此确定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隐性遗传病。(4)由于Ⅱ6和Ⅱ7已经生了一个患病孩子,因此他们的基因型均为Bb,所以婚配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1/4)=1/8。要保证Ⅱ9(bb)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BB。(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的碱基对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该病十分少见,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这表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2,答案:(1)5 (2)次级精母细胞; 1:2; 2 (3)发生了基因突变(b基因突变为B基因);碱基对(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A∥T被G∥C替换

解析:(1)测定果蝇的基因组DNA序列时,应包括3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共5条染色体。(2)图乙所示细胞含4条染色体,其中无同源染色体,对应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图示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与核DNA数目的比值为1∶2。雄果蝇体细胞中含X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此时含2条X染色体。(3)因为X染色体上基因B和基因s连锁,会使雄果蝇致死,所以雄果蝇X染色体上只含b基因,图乙所示情况只能是b基因复制时突变成了B基因。两基因不同的本质是因为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比较两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现U和C不对应,应是DNA复制时U对应的A被G替换,也就是碱基对A∥T被G∥C替换。

3,答案(除标明外,每空1分)(1)致癌因子 (2)选择性表达 (3)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 (4)有丝分裂间(2分) 乙(2分) 脂质体和细胞膜都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等(合理即可,2分)

【解析】 (1)化学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都会导致细胞癌变,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远离这些致癌因子,减少患癌症的风险。(2)同一个体的基因相同,甲胎蛋白在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含量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3)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因此癌细胞易于分散和转移。(4)①DNA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复制,阿霉素可抑制DNA合成,因此能够使癌细胞分裂停留在间期。②分析题图可知,甲位于球形脂质体的磷脂分子的亲水端,乙位于球形脂质体的磷脂分子的疏水端,图中甲处可嵌入水溶性物质,乙处可嵌入脂溶性物质,阿霉素是脂溶性物质,脂溶性物质不溶于水,因此应包裹在脂质体的乙位置。③从图形分析,脂质体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细胞膜也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且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二者可以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