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如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代谢后也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机体的pH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的探究活动将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
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内环境的其他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维持在一定范图内吗?
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不仅体温如此,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如血糖、血脂,以及渗透压等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若某种成分含量高于或低于参考值,则预示机体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内环境的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 homeostasis)。
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图1-4)。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病人的水和无机盐等的代谢会紊乱,可出现全身水肿、尿素氮升高、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即尿毒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够保持协调一致呢?
1857年,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C. Bernard,1813-1878)提出:内环境的稳定是生命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1926年,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B. Cannon,1871—1945)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他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对于内环境稳态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与社会的联系 炎炎夏季,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最容易发生中暑。中暑是指高温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素乱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如高热、皮肤干燥、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悸、头痛等。严重中暑会使体温超过40℃,病死率比较高。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细胞代谢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例如,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概念的发展
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人们发现,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着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性。
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例如,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如果这个稳态受到破坏,正常细胞就可能会变成癌细胞;正常人体内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如果它们的分泌紊乱,人体血糖的稳态就会受到破坏。
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在群体水平上,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存在稳态。可见,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稳态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