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免疫失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甚至摄入许多“非己”物质,如上面提到的鱼、虾、花粉等。
对人体无害的“非己”物质,是不是也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呢?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比如上面提到的吃鱼、虾引起的过敏。
过敏原与过敏反应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鱼、虾、牛奶、蛋类、花粉、花生、室内尘土、磺胺、奎宁、宠物的皮屑、棉絮等都是(或含有)过敏原。有些人在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图4-9)。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如果自己不能找出过敏原,可由医生通过医学方法来检测。出现过敏症状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的“非己”物质会产生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物质会不会也有“敌我不分”的情形呢?
自身免疫病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例如,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损伤。这就是风湿性心脏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还有类风湿关节炎(图4-10)、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的疾病,病程可有缓解和发作交替进行,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红斑、大量脱发、白细胞减少等。本病大多见于年轻女性,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75‰。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与遗传、免疫失调、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等多因素有关,病因不明给该病的治疗带来了困难。但是,临床观察表明,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缓解病情是非常重要的。
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会出现低下甚至丧失的情形呢?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该病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叫作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该病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患者多为新生儿和婴幼儿,他们存在严重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陷,任何一种病原体感染,对他们都是致命的。另一类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大多数免疫缺陷病都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下面这些做法可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1)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如使用避孕套;(2)避免注射吸毒;(3)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4)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5)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与HIV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使人感染HIV;在日常生活中,对待艾滋病病人应该少一份歧视,多一份关爱。
思考讨论 HIV的感染与艾滋病的治疗
资料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HIV侵入人体后通常可以潜伏2~10年甚至更长时间。期间,HIV会经历迅速增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这也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直到艾滋病病发时,机体仍会继续分泌该抗体。但是,随着病毒的复制,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感染者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见右图)。最终患者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资料2 艾滋病的治疗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科学家仍然没有找到根治HIV感染的有效方法,大多数的治疗方法是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如用多种抗病毒药物组合进行治疗。
资料3 目前,我国对所有的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实行“发现就治疗,而且免费”,并遵循自愿的原则。
科学技术社会 HIV与艾滋病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lV)引起的。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逐渐使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浸,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HIV是逆转录病毒(其结构见下图),由两类猿猴的病毒重组产生:当人们为了获取“丛林肉”而猎杀这些灵长类动物时,可能由于开放性伤口与含病毒的动物尸体接触,导致病毒传播至人类。这样的跨物种传播经常发生。
研究表明,在某些国家,艾滋病已成为导致15~49岁的人死亡的首要原因。2016年,全球约有3670万HIV感染者,有100万人死于HIV相关病症,当年有180万新感染者。虽然目前针对HIV尚缺乏有效的疫苗,但如果HIV停止繁殖,就能够延长人体免疫细胞的寿命并保护人体不受感染。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可阻止HIV在人体内的繁殖。
各国于2015年签署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终结艾滋病。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扩大治疗,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HIV感染者——到2016年底,他们中只有43%的人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还需要加快HIV检测和药物(包括疫苗)研制的步伐。2018年7月,据《柳叶刀》杂志报道,一种疫苗在对猴子的测试中表现出极佳的效果。这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7年,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我国制定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目标是:最大程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有效控制性传播,持续减少注射吸毒传播、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进一步降低病死率,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不断减少社会歧视,将我国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愿全世界无HIV新发感染、无HIV相关死亡,HIV感染者不受歧视、能够健康长寿。每一个人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