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在上面的“问题探讨”活动中,你已经尝试对某种细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建立数学模型。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下面请你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的数量,并填入下表,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图1-4)。

 

这样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数学公式相比,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

你所得出的公式和增长曲线,只是对理想条件下细菌数量增长的推测。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种群的“J”形增长

通过上述两个实例可以看出,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以数学公式表示)是怎样的?

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如果遇到资源、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种群还会呈“J”形增长吗?

种群的“S”形增长

生态学家高斯(G.F.Gause,1910-1986)曾经做过单独培养大草履虫的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1-5所示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像这样,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上述大草履虫种群的数量之所以呈“S”形增长,这是由于随着大草履虫数量的增多,它们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在自然界,当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条件适宜的新分布地时,初始阶段一般会出现较快增长,但是,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可见,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又称K值。上述高斯实验中大草履虫种群的K值是375个。

同一种群的K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

这里以野生大熊猫种群为例来说明。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这是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种群数量的波动

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例如,某地野牛、狮的种群数量往往比较稳定。但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例如,对某地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多年的变化情况所做的研究表明,该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在1913-1961年一直处于不规则的波动状态(图1-6)。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蝗灾、鼠灾、赤潮等,就是种群数量爆发增长的结果。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如遭遇人类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例如,多种鲸在遭遇人类过度捕捞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有的鲸濒临灭绝。因此,对那些已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探究实践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这些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来培养。

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材料用具

酵母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等。

讨论探究思路

在制订计划前,你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并与同学讨论。

1.怎样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1)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可定为10mL)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请推导出将一个小方格范围内的酵母菌数目,换算成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4)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3.要做重复实验吗?为什么?

4.怎样记录结果?记录表怎样设计?

制订计划

写出探究方案,确定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向老师汇报本小组的探究计划,以获得老师的指导。

实施计划

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

探究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