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在大豆田中,大豆与稗草、大豆蚜等生物之间,大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非生物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内定居和繁衍;生物群落的存在又改变着环境。在环境条件大体相同的地方,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往往也相近或相似。这些都说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范围
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一片森林、一个湖泊、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块农田等,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biosphere)。
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自然生态系统又可划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可进一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陆地生态系统可进一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思考讨论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
在森林、草原、农田、湖泊等生态系统中,挑选你和本小组同学熟悉的两个生态系统,分析它们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以下两个生态系统为例来进行分析。
生态系统1 某荒漠生态系统
在我国西北半干旱区,豆科植物柠条常被用来进行人工固沙。柠条扎根于沙粒间,顽强生长形成灌丛。在某沙化地区合理种植柠条之后,群落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群落中有地锦、胡枝子、画眉草、狗尾草、猪毛蒿等植物。还分布着多种动物,其中,植食性的有蝗虫、蝼蛄、叶蛾、土蜂等;肉食性昆虫或其他小动物有姬蜂、步甲、园蛛、蜈蚣等。在柠条根系周围的土壤中,生活着难以计数的真菌、细菌、放线菌。群落处于稳定状态时,群落所栖居的土壤表层含水量增加,土壤养分也在改善。
生态系统2 某池塘生态系统
下图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通过上述活动,可以看出,尽管荒漠生态系统和池塘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种类的生物,但它们具有相似的组成成分。
上述组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氨等),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图3-1)。
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是在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点,这可以用图3-2所示的模型来表示。
食物链和食物网 图3-3展示了某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food chain)以及不同生物所处的营养级。生产者一一玉米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玉米为食的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如蝗虫;次级消费者是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如蛙,它们属于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是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如蛇,它们属于第四营养级。鹰捕食蛇,则鹰是四级消费者,属于第五营养级。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图中的鹰若以蛙为食时,它就属于第四营养级了。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food web,图3-4)。
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如果一条食物链的某种动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