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培育转基因抗虫棉主要需要四个步骤: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在基因工程的设计和操作中,用于改变受体细胞性状或获得预期表达产物等的基因就是目的基因。根据不同的需要,目的基因是不同的,它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如与生物抗逆性、优良品质、生产药物、毒物降解和工业用酶等相关的基因。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通过产生苏云金杆菌伴孢晶体蛋白(Bt抗虫蛋白),破坏鳞翅目昆虫的消化系统来杀死棉铃虫。科学家通过实验,将该细菌的“杀虫基因”转到棉花里,让棉花也能产生Bt抗虫蛋白抵抗虫害。这个“杀虫基因”就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用到的目的基因——Bt抗虫蛋白基因,简称Bt基因。

那么,如何筛选目的基因呢?

筛选合适的目的基因

在浩瀚的“基因海洋"中找到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往往不容易,从相关的已知结构和功能清晰的基因中进行筛选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棉之前,用苏云金杆菌制成的生物杀虫剂广泛用于防治棉花虫害已有多年历史。研究表明,苏云金杆菌的杀虫作用与Bt基因有关。科学家不仅掌握了Bt基因的序列信息,也对Bt基因的表达产物——Bt抗虫蛋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Bt基因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较为合适的目的基因。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遗传序列数据库(如GenBank)、序列比对工具(如BLAST)等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为人们所知,这也为科学家找到合适的目的基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明确了目的基因后,该怎么获得它呢?

 

相关信息

当Bt抗虫蛋白被分解为多肽后,多肽与害虫肠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细胞膜穿孔,最后造成害虫死亡。Bt抗虫蛋白只有在某类昆虫肠道的碱性环境中才能表现出毒性,而人和牲畜的胃液呈酸性,肠道细胞也没有特异性受体。因此,Bt抗虫蛋白不会对人畜产生上述影响。

 

利用PCR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

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多种。在我国首批具有较高抗虫活性的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中,科学家人工合成了目的基因。现在,常用PCR特异性地快速扩增目的基因。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它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表3-1)。该技术由穆里斯等人于1988年发明,为此,穆里斯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DNA复制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参与的组分

在DNA复制中的作用

解旋酶(体外用高温代替)

打开DNA双链

DNA母链

提供DNA复制的模板

4种脱氧核苷酸

合成DNA子链的原料

DNA聚合酶

催化合成DNA子链

引物

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PCR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溶液中才能进行,需提供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同时通过控制温度使DNA复制在体外反复进行。扩增的过程是: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以单链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即将4种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的3'端,如此重复循环多次。由于延伸后得到的产物又可以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因而每一次循环后目的基因的量可以增加一倍,即成指数形式扩增(约为2n,其中n为扩增循环的次数)。每次循环一般可以分为变性复性延伸三步(图3-5)。

 

相关信息

真核细胞和细菌的DNA聚合酶都需要Mg2+激活。因此,PCR反应缓冲溶液中一般要添加Mg2+

引物是一段能与DNA母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短单链核酸。用于PCR的引物长度通常为20~30个核苷酸。

 

变性 当温度上升到90℃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

复性 当温度下降到50℃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延伸 当温度上升到72℃左右时,溶液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在耐高温的DNA聚合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第一轮循环的产物作为第二轮反应的模板,经过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产生第二轮循环的产物。

第二轮循环的产物作为第三轮反应的模板,经过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产生第三轮循环的产物。

 

上述过程可以在PCR扩增仪(PCR仪)中自动完成,完成以后,常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PCR的产物。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获取了足够量的Bt基因后,下一步就是要让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Bt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这一步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核心工作。

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promoter)、终止子(terminator)等。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上游,紧挨转录的起始位点,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人类需要的蛋白质。有时为了满足应用需要,会在载体中人工构建诱导型启动子,当诱导物存在时,可以激活或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终止子相当于一盏红色信号灯,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下来,它位于基因的下游,也是一段有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

在构建抗虫棉的基因表达载体时,首先会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载体,使它出现一个切口;然后用同一种限制酶或能产生相同末端的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再利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片段拼接到载体的切口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重组DNA分子(图3-6)。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构建好的基因表达载体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进入受体细胞。我国科学家采用他们独创的一种方法——花粉管通道法,将Bt基因导入了棉花细胞。花粉管通道法有多种操作方式。例如,可以用微量注射器将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直接注入子房中;可以在植物受粉后的一定时间内,剪去柱头,将DNA溶液滴加在花柱切面上,使目的基因借助花粉管通道进入胚囊。除此之外,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还有农杆菌转化法。

 

资料卡 农杆菌转化法

转化(transformation)是指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农杆菌是一种在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能在自然条件下侵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而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侵染能力。农杆菌细胞内含有Ti质粒,当它侵染植物细胞后,能将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的DNA)转移到被侵染的细胞,并且将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种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根据受体植物的不同,所用的具体转化方法有所区别。例如,可以将新鲜的从叶片上取下的圆形小片与农杆菌共培养,然后筛选转化细胞,并再生成植株;可以将花序直接浸没在含有农杆菌的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培养植株并获得种子,再进行筛选、鉴定等。随着转化方法的突破,用农杆菌侵染水稻、玉米等多种单子叶植物也取得了成功。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是否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这也是检查转基因抗虫棉是否培育成功的一步。

首先是分子水平的检测,包括通过PCR等技术检测棉花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Bt基因或检测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从转基因棉花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检测Bt基因是否翻译成Bt抗虫蛋白等。

其次,还需要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例如,通过采摘抗虫棉的叶片饲喂棉铃虫来确定Bt基因是否赋予了棉花抗虫特性以及抗性的程度。

上述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四个步骤,其实就反映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图3-7)。

 

获取质粒、噬菌体等载体/筛选和获取目的基因→用限制酶切割载体和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然后用DNA连接酶连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检测和鉴定目的基因是否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

 

在获得转基因产品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构建基因文库来获取目的基因,并且由于不同转基因产品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不同,受体细胞又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分,因此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例如,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受精卵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利用显微注射直接将目的基因注入动物的受精卵中(图3-8),这个受精卵将发育成为具有新性状的动物。在基因工程操作中,常用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其中以大肠杆菌应用最为广泛。研究人员一般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然后再将重组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其中。

目前,基因工程已经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具有巨大的生产力和发展潜力,我们在充满信心和期待的同时,还要严格规范操作流程,科学、客观地评估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因工程永葆生机。

 

▲到社会中去

转基因抗虫棉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显著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面对棉铃虫的危害,有了抗虫棉是否就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呢?根据棉铃虫对传统农药产生抗性的发展历史,科研人员推测棉铃虫存在对Bt抗虫蛋白产生抗性的可能。

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以下问题。

  1.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棉铃虫是否对转Bt基因的抗虫棉产生了严重的抗性?证据是什么?
  2. 科研工作者在没有发现棉铃虫出现抗性之前,就应该想办法应对。他们想出的延缓棉铃虫对Bt抗虫蛋白产生抗性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原理是什么?有效吗?

 

探究实践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利用PCR可以在体外进行DNA片段的扩增。PCR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DNA双链的解聚与结合。PCR仪实质上就是一台能够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一次PCR一般要经历30次循环。

DNA分子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可以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这个过程就是电泳。PCR的产物一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凝胶中的DNA分子通过染色,可以在波长为300nm的紫外灯下被检测出来。

目的要求

  1. 了解PCR和电泳鉴定的基本原理。
  2. 尝试进行PCR的基本操作并用电泳鉴定PCR的产物。

材料用具

PCR仪、微量离心管、微量移液器、一次性吸液枪头、电泳装置(包括电泳仪、电泳槽等)、4种脱氧核苷酸的等量混合液、2种引物、Taq DNA聚合酶、模板DNA、扩增缓冲液、无菌水、电泳缓冲液、凝胶载样缓冲液、琼脂糖和核酸染料等。相关试剂的配方参见本书附录3。

方法步骤

  1. 用微量移液器按照右栏中的配方或PCR试剂盒的说明书,在微量离心管中依次加入各组分。
  2. 待所有的组分都加入后,盖严离心管的盖子。将微量离心管放入离心机里,离心约10S,使反应液集中在管的底部。
  3. 参照下表的参数,设置好PCR仪的循环程序。将装有反应液的微量离心管放入PCR仪中进行反应。

 

  1. 根据待分离DNA片段的大小,用电泳缓冲液配制琼脂糖溶液,一般配制质量体积比为0.8%~1.2%的琼脂糖溶液。在沸水浴或微波炉内加热至琼脂糖熔化。稍冷却后,加入适量的核酸染料混匀。
  2. 将温热的琼脂糖溶液迅速倒入模具,并插入合适大小的梳子,以形成加样孔。
  3. 待凝胶溶液完全凝固,小心拔出梳子,取出凝胶放入电泳槽内。
  4. 将电泳缓冲液加入电泳槽中,电泳缓冲液没过凝胶1mm为宜。
  5. 将扩增得到的PCR产物与凝胶载样缓冲液(内含指示剂)混合,再用微量移液器将混合液缓慢注入凝胶的加样孔内。留一个加样孔加入分子大小的标准参照物。

注意

  1. 为避免外源DNA等因素的污染,PCR实验中使用的微量离心管、枪头和蒸馏水等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2. 该实验所需材料可以直接从公司购买,缓冲液和酶应分装成小份,并在-20℃储存。使用前,将所需试剂从冰箱拿出,放在冰块上缓慢融化。
  3. 在向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反应组分时,每吸取一种试剂后,移液器上的枪头都必须更换。

4. 在进行操作时,一定要戴好一次性手套。